跨境理财与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在全球金融深度互联的时代,高净值人群面临的不仅是资产增值的挑战,更是跨市场合规、税务优化与家族传承的复杂局面。本篇文章聚焦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与英国五大市场,系统解析了基金、ETF、加密资产、数字银行与全球现金管理等核心工具,剖析各类资产的跨境可得性、监管税务环境差异与配置策略。结合全球权威文献与主流数据,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合规前提下进行Web3参与、利用保险信托进行传承与风险管理。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的高净值人士、家族办公室及国际财富顾问阅读与转发。
VITANIA SOLUTIONS
5/6/20251 分钟阅读


针对具有投资经验的高净值人群,跨境理财与全球资产配置已成为财富管理的核心主题。在全球金融市场深度互联的时代,高净值投资者需要在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多个市场分散投资,以平衡风险和把握机遇。这篇中英文双语文章将从基金、ETF、加密资产、数字银行、美元流动性管理等工具出发,探讨各类资产的跨境可得性与流动性差异,以及不同市场的监管与税务环境。文章还将解析ETF与主动型基金的全球配置策略、数字银行与现金管理工具的应用、合规范围内的加密资产角色,并介绍这些工具在全球税务筹划、医疗保险和信托传承中的运用思路。
各类资产的跨境可得性与流动性对比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时,高净值投资者需要了解不同市场中各类资产的可得性和流动性差异。资金跨境流动方面,中国大陆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仅通过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有限渠道允许境内外资金双向流动。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自2021年推出后,开户数迅速增长;截至2024年初,中国投资者通过该机制开立的投资账户已从2.5万增长至9.5万,显示出大陆资金南下香港的需求。
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资本项目开放,高净值客户可以通过当地金融机构方便地投资全球市场。香港凭借独特的“网关”地位,不仅连接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还通过基金互认等计划让内地投资者可以购买香港公募基金。截至2024年2月,香港籍基金通过北向销售至内地的累计资产规模已达约29.5亿美元,反映出互联互通提升了跨境资产的可得性。
跨境流动性的另一考量是市场的深度和交易便利度。例如,美国和英国市场上股票及ETF交易量大、买卖差价小,具备极高的流动性,而新加坡和香港市场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有充裕的交易量来满足高净值投资需求。
此外,香港近年推动与中东等地市场的互联,如2024年香港ETF在沙特跨上市,其合计市值达16亿美金,表明香港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正获得更广泛的流动性支持。整体而言,新加坡、香港等财富管理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较深的市场流动性,使它们成为高净值人士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枢纽。
不同市场的监管与税务环境比较
各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框架和税务制度对于跨境投资影响重大。监管方面,中国大陆对财富管理产品的发行与跨境销售有诸多限制,境内投资者需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途径投资海外市场,海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展业也受限。同时,大陆近期加强了数据与资金外流管控,以维护金融稳定。
反之,香港和新加坡的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实行稳健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并积极引入家族办公室优惠政策等以吸引全球富裕人士。在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近年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出家族投资控股公司利得税优惠并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发放更多资产管理牌照,包括到2025年初已向10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经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则采用开放创新的监管方式,发放数字银行牌照、吸引金融科技,并实施严格的反洗钱/合规要求以确保市场诚信。
税务方面,各地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差异显著。香港和新加坡实行地域来源税制,对于海外收入普遍免税,本地个人收入税率也较低;更重要的是,两地均无资本利得税,也无遗产税或赠与税,这使其对跨境资产配置极为友好。例如,香港对个人投资者来自股票、基金的分红和增值不征税,资金汇入亦无额外课税,这一点与英国以往的“非本地居住(non-dom)”税务优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已在2024年宣布自2025年起废除延续了百余年的非本地户籍避税待遇,未来居英超过4年的富人将需就其全球收入纳税,居留超过10年还将对全球资产征收英国遗产税。
美国则奉行公民和居民全球征税制度,无论身处何处,美国公民需就其全球收入申报缴税。这导致许多美籍高净值人士为了简化税务,有放弃公民身份的趋势。
总体而言,新加坡和香港以低税环境和明确的税法吸引国际资金,而欧美市场税负较重但法律体系健全,高净值人士在做全球资产配置时需综合考虑居留身份、双边税收协定和各地税制差异,以优化税务效率。
全球化视角下的ETF与主动基金策略
在全球资产配置中,被动型的指数型基金(ETF)与主动管理的共同基金各有优势,高净值投资者常将两者相结合以优化组合。过去十年里,被动投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以股票为例,被动型指数基金由于成本低廉、透明度高,吸引了大量资金,甚至在2023年底实现了历史性反超:全球被动股票型基金总资产达到15.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主动股票基金的14.3万亿美元。资金流向也体现出这一趋势——仅2023年一年,主动股票基金净流出高达5760亿美元,而被动基金则录得4660亿美元净流入。大型股指数,尤其是美股龙头公司的强劲表现,使得盯住市值加权指数的ETF在近年来业绩优于多数主动基金。
然而,主动管理并非全无用武之地。在某些市场和资产类别,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仍能创造超额收益。常见误区之一是认为主动基金在所有情况下都表现不佳,但实际上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主动管理经常展现优势。根据晨星(Morningstar)的统计,2024年美国市场仅42%的主动型基金跑赢了同类被动基金,近十年这一比例更低于1/4,尤其大型股类别中长期胜出者寥寥。然而,同年主动管理在固定收益领域大放异彩——有63%的主动债券基金收益超越了被动同业。主动债券经理通过灵活调整信用风险,在利差收窄的行情中取得了优势。
此外,小盘股和全球房地产板块中,主动基金的短期胜率也有所提升。这些数据说明,在有效市场如大型蓝筹股领域,被动投资占优,而在信息不对称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主动管理仍有价值。因此,高净值投资者宜扬长避短:核心资产采用低成本的全球ETF进行广泛分散,同时在新兴市场、中小盘股票、另类策略等领域配置优秀的主动基金,以捕捉阿尔法机会。
此外,ETF本身也在演化出各种策略,包括智能贝塔(Smart Beta)和主动管理ETF,将主动策略规则化、指数化。投资者需注意ETF流动性除了看交易量外,还取决于其跟踪的资产流动性——这是另一个常见误区,认为ETF的成交量就是其流动性全部。
实际上,大型ETF具有“创造/赎回”机制,即使二级市场交易清淡,大额投资者也可通过一级市场与发行商直接进出标的资产,从而提供额外流动性保障。因此,在运用ETF进行全球配置时,高净值客户不仅要比较费用率和跟踪误差,也应了解ETF基础资产市场的深度,以及不同市场交易时段对流动性的影响。
数字银行、货币基金与现金管理工具
在全球配置中,如何管理现金及流动性资产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字银行(Digital Banks)为高净值人士提供了便利的多币种现金管理平台。例如,在新加坡和香港,持牌数字银行可以让客户同时持有多种货币,实时在不同市场间转账或兑换,这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金、把握市场窗口。
数字银行通常提供有竞争力的存款利率和较低的跨境转账费用,对于需要管理美元、欧元、港币、新加坡元等多币种流动性的投资者而言,是传统银行的重要补充。不过需注意选择受监管且具备良好风控的数字银行,因为各地监管者对跨境数字金融服务的合规要求日趋严格。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MMF)等现金管理工具重新受到青睐。随着全球利率自2022年以来上行,货币基金收益率显著提高,大量闲置资金涌入该类低风险产品。2023年至2024年,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屡创新高:截至2025年3月,货币基金总资产突破7万亿美元,创历史纪录。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国债、银行存单等高流动性资产,在提供接近市场利率收益的同时保持每日赎回的便利。
高净值投资者可利用货币基金或短期美债ETF来管理美元流动性,在不同时区配置现金头寸。例如,将部分美元现金停泊于美国市场的货币基金获取收益,同时通过数字银行在亚洲市场保留一定现金满足即时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基金在非常时期也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各国监管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欧洲ESMA等)已加强对货币基金的风险监控,确保其能够应对大规模赎回并维护金融稳定。
除了货币基金,高净值客户还善于运用短期美债、银行结构性存款等工具管理现金头寸。例如,通过购买3-6个月的美国国库券(T-Bills),既可获得可靠利息收入,也便于在到期时滚动或调整仓位。而一些国际私人银行提供的美元结构性存款产品,允许客户在约定期限获取略高于同期利率的收益,并可嵌入一定的汇率或利率衍生品以提高回报。这类工具在新加坡、香港市场均较为常见,受到高净值人群欢迎。不过,在追求收益的同时,需要评估流动性锁定期和相关风险。总体而言,数字银行提供的多币种账户便利、货币基金和短债工具提供了稳健收益,高净值投资者可将这些现金管理工具相结合,在保障流动性的前提下优化现金回报。
合规框架下的加密资产与Web3
加密资产近年逐渐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净值人群对此的兴趣也在上升。但鉴于其高波动性和监管不确定性,仅在合规范围内审慎参与至关重要。各主要市场对待加密资产的监管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大陆基本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只在官方推动的数字人民币(CBDC)和部分区块链应用上发力;香港则采取开放但受监管的立场,自2023年起实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致力于成为受监管的数字资产中心。新加坡同样欢迎数字资产创新,但强调“创新可以,投机不行”的原则——MAS仅向符合严格审慎标准(尤其是反洗钱)的加密服务商颁发数字支付代币牌照,截至2023年仅有14家公司获批。美国方面,由于立法进展缓慢,目前主要通过证券法框架对加密行业进行执法监管,一些大型机构正在等待SEC批准比特币ETF等创新产品。
在合规框架内,高净值人士可将加密资产视作一种高风险高潜力的另类配置,小比例涉足以多元化投资组合。在投资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时,通过持牌信托、受监管交易所或上市交易产品(如加拿大、欧洲已推出的比特币ETF)来获取敞口,是符合合规要求的途径。全球资管巨头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以贝莱德(BlackRock)为例,该公司模型组合团队在2025年发表观点,认为比特币对某些投资者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可为投资组合提供独特的分散化收益。他们指出,在地缘动荡和主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比特币“价值储藏”的叙事可能会继续引发投资者兴趣。这类主流机构的参与表明,加密资产正逐步被纳入合规金融体系,例如2024年一些市场推出的比特币现货交易所基金(ETP)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当然,加密资产领域仍有诸多风险和未知,高净值投资者应保持谨慎。全球机构(如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呼吁对加密行业实施“同样业务、同样风险、同样监管”的原则,以防范监管套利。投资者在涉足Web3相关产品(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或代币化资产)时,应确保平台和产品受到所在司法管辖区的监督。例如,部分受监管的证券型代币或交易所推出的受控DeFi产品,可能提供了Web3创新与合规性的平衡。
在中国香港,高净值客户可以通过持牌机构参与受规管的数字资产基金或证券型代币发行;在新加坡,家族办公室也可在MAS监管沙盒内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无论如何,加密资产在财富组合中的占比应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并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来应对市场高波动和潜在的监管变化。
全球财富规划中的工具应用
面对全球多元化的资产组合,高净值人士还需将以上投资工具与财富规划相结合,以实现税务优化、医疗保障和代际传承等目标。首先,税务筹划方面,不同投资产品可以辅助实现各国税赋的平衡。例如,在高税率国家拥有居留身份的投资者,可利用离岸平台投资ETF和基金,将资产增值部分留存在低税辖区,从而递延缴税义务。
此外,合理运用各国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比如美国投资者通过在爱尔兰设立的ETF投资欧股,因美爱税约,可减低股息预提税负担。
其次,在全球医疗保险和风险管理方面,高净值人士常通过特定的保险和信托架构来提供保障。例如,为覆盖跨境医疗支出,可以购买国际医疗保险计划,在新加坡、香港或英国接受治疗时均可理赔。又如,以保单为载体的财富规划工具(如私人储蓄寿险PPLI),兼具投资账户和保险功能,在多个司法管辖区受到认可。
据保险巨头RGA介绍,私人定制寿险对高净值家庭“特别适合”,因为它将税收效率、资产保护和遗产规划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合规的跨司法辖区财富管理方式。通过将部分投资资产置于保险保单之下,投资收益可在保单内部递延纳税,并在被保险人身故时以保险赔付形式支付给受益人,通常可以合法避开遗产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这类保单安排广受富裕家族欢迎,可用于跨境传承。
最后,信托和传承规划在全球财富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对于在多个国家拥有物业、企业和投资的超高净值家庭,建立国际信托或家族基金会有助于确保资产顺利传给下一代,同时避免各地繁琐的遗产认证程序和高额遗产税。跨境财富传承的难点在于各国法律体系差异: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财产继承和强制继承权方面规定不同。例如,一位华人富豪家族可能在中国内地、香港和英国均有资产,若无统一规划,未来继承时可能同时面对内地的法定继承、香港的遗产申请以及英国的40%遗产税。
通过在法律环境稳定且税务友好的地区设立家族信托,将全球资产注入信托名下,由受托人按照家族意愿跨国分配,能够有效规避法律冲突和减少税务支出。当然,信托架构需根据委托人国籍和资产所在地量身定制,并确保符合各相关法域的法规要求。许多新加坡和香港的私人银行和律师事务所提供此类跨境信托服务,帮助家庭制定“财富宪章”和家族治理机制,以保障财富在地理和代际间的和谐传承。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正从单一市场视角转向全面的跨境战略。基金、ETF等工具为全球配置提供了基础,加密资产和Web3元素则代表着新兴机遇,但都需要在合规和稳健的框架内运用。通过利用数字银行和货币基金管理流动性,借助不同法域的税制优势,并运用保险和信托安排,高净值投资者可以打造一个全球化、跨周期的投资组合。
在具体执行中,应始终参考各市场权威机构和专业顾问的最新研究与指引,不断更新认知。在全球经济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专业且清晰的跨境理财与资产配置策略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与代际传承。
参考文献
BCG,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4: The GenAI Era Unfolds – Press Release, July 2024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combcg.com.
Reuters, Chinese capital outflows to boost Hong Kong markets, central bank chief says, Mar 26, 2025reuters.comreuters.com.
Hong Kong SFC – via Hong Kong Business, Asset growth, connectivity drive HK’s capital markets in 2024, Jan 2025hongkongbusiness.hkhongkongbusiness.hk.
Withers Worldwide, A review of the tax regimes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Nov 13, 2024withersworldwide.comwithersworldwide.com.
Outbound Investment, UK Abolishes Non-Dom Tax Regime from 2025, Apr 17, 2025outboundinvestment.comoutboundinvestment.com.
Reuters, Global passive equity funds' assets eclipsed active in 2023 for first time, Feb 1, 2024reuters.comreuters.com.
InvestmentNews, Active funds still struggling against passive peers, Morningstar says, Mar 12, 2025investmentnews.cominvestmentnews.com.
ICI –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Money Market Fund Assets Hit Record $7 Trillion, Mar 6, 2025ici.org.
Reuters, Crypto exchange Coinbase secures Singapore payments licence, Oct 2, 2023reuters.comreuters.com.
BlackRock, Why Bitcoin? A perspective from model portfolio builders, Feb 26, 2025blackrock.comblackrock.com.
IMF Blog (Adrian et al.), Crypto Needs Comprehensive Policies to Protect Economies and Investors, Jul 18, 2023imf.org.
RGA – Reinsurance Group of America, Innovations in High Net Worth Insurance, 2023rgare.com.
Private Banker International, Cross-border wealth: EFG International rewrites playbook for wealth transfer, Apr 29, 2025privatebankerinternational.comprivatebankerinternational.com.
联系我们
© 2025 VITAN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进一步协助,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公司地址:
71-75 Shelton Street, London, WC2H 9JQ, United Kingdom
联系邮箱地址:
info@vitania.net